- 探中华五千年文明秘址,铸华夏多民族团结之魂 ——巢湖学院学子“三下乡”走进凌家滩国家遗址
- 发布时间:2025-07-12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为深化当代大学生对民族关系的科学认知,巩固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增强全社会对“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的认同与践行,筑牢反分裂、促团结的思想防线。2025年7月8日,巢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民族团结”实践团赴安徽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展暑期“三下乡”调研活动。
(图为实践团师生参观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合照 金辉 摄)
实践团以“探源中华文明,铸牢民族同心”为主题,深入挖掘凌家滩遗址所承载的文明基因,从探源工程成果与各民族同宗同源视角,挖掘中华民族团结的历史根基,解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当代价值。
追溯文明同源,强化根脉认同
凌家滩遗址作为中国5000多年前“古国时代”最耀眼的浪花之一,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重要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关键节点,是华夏大地当之无愧的民族文明先锋。在遗址博物馆内,实践团成师生通过参观玉猪龙、玉鹰、玉版等珍贵文物,聆听讲解员讲解遗址所展现的早期社会分工与文化交流痕迹,“这些玉器的制作工艺在黄河流域、珠江流域的同时期遗址中都有相似体现,印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早期雏形”,讲解员说到,“早在数千年前,不同地域的先民就已通过物质交换、文化互鉴形成紧密联系”。
通过博物馆的遗址展示,实践团师生直观感受到中华文明并非单一源头,而是多元一体、相互融合、同宗同源的创生历史,印证了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华文明的历史根基,增强实践团师生对中华民族起源的共识。
(图为实践团师生参观凌家滩遗址文化 郜玉婷 摄)
展现文化交融,凸显多元一体
调研中,实践团与当地民族工作部门、少数民族群众开展座谈。当谈及“各民族同宗同源”时,当地政府统战工作人员介绍到:“我们当地有许多少数民族人民,包括彝族、苗族、维吾尔族、回族、土家族等,一位彝族同胞在参观凌家滩遗址博物馆看到出土的陶器纹饰时,提到与他们彝族传统刺绣中的几何图案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正是各民族同根同源、血脉相连的生动见证。
从凌家滩的玉器文明到商周青铜文化,从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到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灿烂历史,中华文明始终是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发展意义。
(图为实践团师生与当地政府人员及群众访谈 张敏皓 摄)
传承精神基因,凝聚价值共识
实践团师生还走进遗址周边的村落,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当地汉族群众和少数民族群众对“石器文明”的了解和对“华夏儿女同宗同源”的传承。一位接受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群众说到:“我家经常与本地的少数民族群众‘打交道’,我们在生活上、生意上相处的都很和谐,不管是什么民族,咱们都是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一家人’”。
“保护好老祖宗的遗产,就是守住了咱们共同的根”,朴实的话语让参与实践调研的同学深切感受到,民族团结的种子早已在中华文明的沃土中生根发芽,多民族同宗同源、共生共长是不争的现实场景。
(图为实践团师生与少数民族群众开展问卷调查 付加佳 摄)
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成果,是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载体,其展现的史前文明(如先进的制玉技术、复杂的社会结构),证明了中国早期文明的本土性和先进性,通过解码史前文明的密码,从历史源头、文化交融、精神传承等维度,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提供了实证支撑,引导中华儿子从文明根脉中感知团结统一的必然性。
此次调研让实践团师生深刻体会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不仅揭开了远古文明的神秘面纱,更实证了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休戚与共、命运相连的客观事实。“从凌家滩遗址看,各民族同宗同源、同心同向是历史的必然。作为青年学子,我们要当好文明传承者和团结践行者,让‘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念深入人心。”实践团团长在总结会上说道。
(图为实践团开总结会议 金辉 摄)
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调研,既是深刻把握中华民族发展规律的探索,也是服务国家战略、巩固民族根基的实践,对凝聚民族共识、维护国家统一、推动社会和谐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经过本次实践调研,实践团成员将整理调研成果,通过校园宣讲、文创设计等方式,让更多青年了解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保持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认同与践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青春力量。
指导老师:付加佳 金辉;队长:杨文远
团队成员:张敏皓、郜玉婷、曹兴威、张怡扬、叶子悦、钱思涵
- 上一篇:河南省2025年大学生田径赛开幕 郑州旅院斩获多项佳绩 彰显高职体育教育新高度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