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企校联动,电能润万家——挂职实习团”学子深入国网常州供电变电运维中心探秘智慧电网
- 发布时间:2025-08-27
-
2025年7月21日至23日,一支特殊的"政企校联动,电能润万家"挂职实习团队走进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常州供电分公司变电运维中心,开展了为期三天的深度研学与实践之旅。这支团队中唯一的学生成员,独自承担起了此次与企业深度交流、学习实践的任务。这场特殊的单人实践,成为政、企、校三方协同培育新型电力人才、共筑能源安全保障体系的一次创新实践和个性化探索。
首日启程:深入枢纽,感知电网脉搏
7月21日,实习活动的首站是承担着常州地区重要供电任务的前黄220千伏变电站。作为常州电网的关键节点之一,前黄变电站规模庞大、技术先进,是观摩学习现代智能变电站运维的绝佳场所。
在变电运维中心技术专家的专人陪同下,这位学生代表佩戴好安全防护装备,严格遵守入场安全规程,步入了这座电力"心脏"。专家为他详细介绍了变电站的主接线方式、主要设备构成及其功能,包括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电压及电流互感器等。学子亲眼见到了平日里在课本上出现的抽象符号变成了眼前庞大而精密的实体设备,兴奋与好奇溢于言表。
"这台主变压器承担着电压转换的核心任务,将220千伏的高压电转换为110千伏或35千伏,输送到下一级电网,最终送入千家万户。"专家的讲解深入浅出,让这位学子对电能的传输与分配有了最直观的认识。他围绕在设备周围,认真观察铭牌参数,聆听运行声音,详细询问工作原理,并不时记录笔记、拍摄照片(在安全允许范围内),展现出了极高的学习热情。
除了传统设备,前黄变电站的智能化、数字化建设成果也给学子留下了深刻印象。部署于站内的各类在线监测装置、智能巡检机器人、高清视频监控系统等,共同构建了一个全方位、无死息的设备状态感知网络,实现了变电站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与智能预警。专家现场演示了如何通过后台系统查看设备测温数据、局部放电信号等关键信息,展现了现代变电运维从"被动检修"向"主动预警"的深刻变革。
次日探秘:运筹帷幄,洞察电网"中枢神经"
7月22日,实习活动的重心转移至变电运维中心的"大脑"——监控站。这里不仅是所辖区域内众多变电站运行信息的汇集地,更是进行电网实时监控、故障处理、运行方式调整的指挥中枢。
巨大的电子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常州地区电网的主网结构图,各变电站、线路的实时运行参数、负荷情况、开关状态等信息一目了然。监控人员全神贯注,密切监视着屏幕上的任何细微变化,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监控站资深工程师为这位学生代表带来了一场量身定制的专题讲座。他系统介绍了变电运维监控的主要工作内容、职责分工以及日常业务流程,包括:
实时监控与数据分析: 24小时不间断监视电网运行工况,分析负荷趋势,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信号。
倒闸操作与远程控制:根据调度指令或运维需要,远程执行开关分合、保护软压板投退等精细操作。
事故处理与应急响应: 当电网发生故障时,快速准确判断故障范围及性质,协助调度隔离故障,恢复供电。
运行方式管理与优化: 参与电网运行方式的编制与调整,确保电网运行在经济、可靠的最佳状态。
工程师还结合实例,讲解了监控系统中常见的报警类型及其处理方法,展示了如何利用智能化系统辅助决策,提高运维效率和质量。学子坐在监控台前,亲身感受了电网调度运行的紧张与严谨,对"度电必争、秒秒必珍"的含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日融汇:深度交流,共话未来电网
7月23日,实习活动进入总结与研讨阶段。变电运维中心的领导、技术专家与这位学生代表进行了面对面的深度交流,就前三天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学子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和独到的观察视角,就智能巡检技术的发展、新能源接入对电网运行的影响、网络安全在电力监控系统中的重要性、数字化转型下运维人员技能提升等话题提问请教。中心的专家们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并分享了他们的宝贵经验和行业前沿动态,交流过程深入而富有成效。
变电运维中心负责人对这位学生成员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虽然这次只有一位学生参与,但这种"一对一"的深度交流模式反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政企校联动"模式为电力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高校学子的理论知识与企业一线的实践经验相结合,有助于培养更符合时代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他鼓励这位学子未来积极投身电力事业,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贡献智慧与力量。
这位学生成员也表示,此次挂职实习收获远超预期。前黄变电站的实地参观让他对电力设备有了感性认知,而监控站的学习则让他从系统层面理解了电网运行的复杂性与精密性。不仅巩固了专业知识,更切身感受到了国家电网"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和一线电力人严谨细致、坚守奉献的职业精神。
此次特殊的"政企校联动,电能润万家"挂职实习活动圆满成功,虽然只有一位学子参与,但却开辟了人才培养的新路径。这种深度定制的实践模式,为探索个性化人才培养机制、汇聚发展合力提供了有益借鉴。未来,这样的联动必将更加灵活多样,共同为推动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保障万家灯火通明培育更多优秀人才。
(作者:政企校联动,电能润万家挂职实习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