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承非遗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 发布时间:2025-08-28
-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的融合路径,山东英才学院“运河红帆”实践团于2025年7月29日至2025年8月3日前往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中华范制葫芦文化园,开展了一场为期六天富有意义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全员参与,在深入感受非遗魅力的同时,为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运河红帆“实践团成员的大合照
活动当日,实践团成员们一早抵达中华范制葫芦文化园,在文化园工作人员的引导下,首先参观了葫芦制作工坊。作为全国最大的葫芦集散地,东昌府区葫芦产业年综合效益达16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75%。在现代化种植大棚内,成员们见证了“范制葫芦”的神奇生长过程——通过定制石膏模具,让葫芦在自然生长中形成立体纹饰,成品率仅30%,精品率不足4%。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师傅现场展示了清代宫廷制式“八不正”葫芦的制作工艺,从模具雕刻、葫芦套模到后期阴干,每道工序都需耗时数月
图为“运河红帆“实践团成员在认真听讲解
第二至三日在工坊深处,实践团成员们还发现了正在建设中的葫芦产业互联网平台。该平台由聊城网络传媒团队打造,通过“一网四中心”架构(产业服务中心、创新定制中心、销售推广中心、品牌文旅中心),实现从种植数据监测到线上定制销售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工作人员演示了物联网传感器如何实时调控大棚温湿度,以及用户如何在线参与葫芦造型设计,让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
图为“运河红帆“实践团成员在实践讲解葫芦的产生和范制过程
第四日,成员们围坐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师傅身边,聆听他讲述范制葫芦的历史渊源与传承故事。张师傅展示了其耗时三年完成的《八仙过海》范制葫芦作品,每个葫芦表面都以阴刻技法呈现八位神仙的动态,纹饰与器型完美契合。他特别提到,东昌府区正在探索将留青竹刻与葫芦雕刻结合的新工艺,计划邀请莆田留青竹刻传承人合作,在0.1毫米厚的葫芦表皮上雕刻山水花鸟,赋予传统技艺新的生命力。
图为“运河红帆“实践团成员在观摩“八仙过海”范制葫芦
第五日和第六日为助力文化资料的系统整理,实践团成员们主动协助文化园工作人员,对范制葫芦的传统模具、历代作品图片及传承人访谈录进行分类归档。大家分工合作,有的扫描老照片,有的录入文字信息,有的整理模具编号,让珍贵的文化资料更加清晰有序,方便后续研究与展示。实践团成员们还主动帮助文化园进行杂草修整和葫芦维修,确保每个葫芦都能得到充分保护。
图为“运河红帆“实践团成员在拔草和摘葫芦,为园区做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成员们运用专业知识,为文化园提出“非遗+数字化”的创新建议。例如,通过三维扫描技术建立葫芦文物数字档案,开发AR互动程序让游客“触摸”历史葫芦,以及利用AI生成个性化葫芦纹饰设计方案。这些建议得到了文化园负责人的高度认可,表示将纳入2025年葫芦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图为“运河红帆“实践团成员在进行直播,推销葫芦
此次“三下乡”活动,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刻体会到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与传承价值。大家纷纷表示,未来将继续关注中华范制葫芦等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实际行动助力非遗“活起来”“传下去”。
据了解,实践团已与文化园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一是协助开发“葫芦文化研学课程”,将范制技艺体验、葫芦雕刻教学纳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二是依托山东英才学院电商专业优势,帮助文化园建立跨境电商销售渠道,推动葫芦产品走向全国市场;三是联合东昌府区政府相关部门,开展“葫芦产业人才培训计划”,为当地培养既懂传统工艺又具备现代经营理念的复合型人才。
“小葫芦里有大乾坤。”实践团指导老师黄建凯老师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文化赋能+产业创新’,让东昌府区的葫芦从田间地头的‘土特产’变成乡村振兴的‘金招牌’,为全国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齐鲁样板’。”( 山东英才学院“运河红帆”实践团张宝硕)
- 上一篇:广东医科大学遂声溪韵志愿服务队:助学贷款解困扶艰,爱心资助惠泽千万家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