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孩子,是普通人心里最沉的星
- 发布时间:2025-09-05
-
清晨六点的菜市场,张婶总在豆腐摊前多站两分钟。她手捏着塑料袋,反复比对两块豆腐的嫩度——儿子最近说早餐想吃豆腐脑,她得挑最细滑的那块,回家用纱布滤三遍豆浆,再点上石膏,慢火焖到飘出豆香。
搁以前,张婶不是这样的。年轻时她跟丈夫摆摊卖袜子,起早贪黑只为多赚两块钱,自己早餐常是凉馒头就咸菜。可自从有了儿子,她的日子像突然被按了“精细”键:孩子长牙时,她把米磨成粉熬成糊,一勺勺吹凉了喂;上学后,每天睡前必检查书包,铅笔削得尖尖的,橡皮要选没异味的;就连儿子上大学离家,她行李箱里塞的毛衣,都是照着儿子新拍的照片,比着尺寸织的,生怕大了小了不合身。
楼下的老周,是个在工地干了二十年的电工。去年冬天他摔了一跤,腰伤没好利索就往工地上跑,别人劝他歇着,他总说“没事,儿子还等着交房租呢”。有次我撞见他在楼下修电动车,手上的老茧磨得发红,却对着视频里的儿子笑:“爸不累,你在城里好好吃饭,别总点外卖。”挂了电话,他从口袋里摸出个皱巴巴的面包,啃了两口又接着拧螺丝——那面包,还是早上从家里带的,舍不得扔。
小区里的李奶奶,每天傍晚都会搬个小马扎坐在楼前,手里攥着本旧相册。相册里没有什么大人物,全是她儿子的照片:三岁时第一次骑三轮车,摔得膝盖破了还咧嘴笑;初中时穿着校服站在领奖台,胸前别着朵小红花;结婚时西装革履,牵着新娘的手朝她鞠躬。“你说我这一辈子,没干过啥大事,”李奶奶常跟我们念叨,“但看着他从那么小一点,长到能撑起一个家,比我自己当多大官都强。”
记得有人说:普通人没个孩子,就像房顶上的草——土薄的要死。
我们这些普通人,这辈子或许成不了叱咤风云的人物,赚不到金山银山,也留不下什么惊天动地的名声。可养孩子这件事,却让我们把日子过出了分量——为了孩子,我们愿意凌晨起床做早餐,愿意在工地上多扛一袋水泥,愿意把省下来的钱都花在他们身上;也因为孩子,我们在疲惫时多了份盼头,在迷茫时多了股劲儿,在老了的时候,手里能攥着满是温暖的回忆。
养孩子从不是什么“亏本买卖”,它是普通人一生中最郑重的牵挂,是把自己的爱、期待和勇气,都揉进柴米油盐里,看着一颗小种子长成大树的过程。这份事,没有勋章,没有奖状,却比任何成就都让人踏实——因为它藏着我们对生活最深的热爱,也藏着普通人一生里最珍贵的意义。
有人倔强的反驳说:养孩子就为了血缘嘛!动物本能而已。可是,养孩子从不是简单的“延续血脉”,而是一场充满温度的双向成长。它让我们跳出“自我”的局限,学会真正的责任与付出——从深夜喂奶时的疲惫,到教孩子系鞋带的耐心,那些曾以为扛不过去的辛苦,最终都变成了心底最柔软的铠甲。
孩子更是生活的“放大镜”,让我们重新体验世界的美好。跟着他们蹲在路边看蚂蚁搬家,为一朵花开而欢呼,这些被成人世界忽略的细节,因孩子的眼睛而重新焕发光彩,也让我们找回久违的纯粹与好奇。
更重要的是,养孩子的过程也是自我疗愈与完善的过程。我们在纠正孩子错误的同时,也在修正自己的脾气;在引导他们面对挫折时,也在学会与过去的自己和解。他们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对我们付出的最好回馈,让我们在陪伴中读懂生命的意义,成为更完整的人。
我养孩子,就是把自己的岁月拆开,揉进柴米油盐,再和孩子的笑声混在一起,慢慢酿成一坛酒——喝的时候会想起那些累过的日子,可唇齿间满是暖,让人觉得,这辈子这样过,真好。(作者:张弦)
- 上一篇:“交”筑童心梦,“绘”聚成长路——油你油我暑期社会实践队赴督桥河村开展支教助学活动
- 下一篇:没有了